爱家专讯

新地会“抗逆好心态”网上讲座 鼓励会员积极应对逆境

早前举办的网上专题讲座深得会员支持,新地会再度推出“抗逆好心态”网上讲座系列,邀请专家教导会员如何精进自己,培养勇于尝试的心态克服困难,并分享建立健康心灵与保持乐观的方法。参与者反响热烈,善用线上平台向讲者请教应对逆境中各项生活挑战的心得。我们现辑录两场讲座的精彩内容,助大家掌握正向思想和情绪管理的技巧,抗逆(疫)自强。

抗逆不疲劳的“成长心态”

临床心理学家陈嘉咏在讲座中解释人的心态可分为:1) 认为智力和能力是有限制的“定型心态”;2) 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且努力能使人不断进步的“成长心态”。她以多个实验研究,演员、球星和名人分享等例子展示两种心态的概念和差异,带出心态影响行为、个人表现,以至成就的高低,鼓励大家把握逆境这最佳的学习时刻,装备自己及培养“成长心态”,促进个人发展,并强调拥抱失败的重要性,从失败经历中寻求成功窍门以助自我进步。陈嘉咏亦举出下列要点加深会员对“成长心态”的认识,提供实践方向:

  • “成长心态”的特性:视聪明才智为可被培养,拥有“成长心态”的人能够从批评中学习,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得以启发,能正面迎接挑战和挫折,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卓越成就。

  • 迈向“成长心态”:每人皆有“成长心态”和“定型心态”,大家要先接纳自己的“定型心态”,觉察触发它出现的事情,明白此心态只是保护自己,不妨多聆听它于脑海的讯息和声音,并给它取一个名字,以便慢慢改变自己,同时要跟“定型心态”对话,驱动大脑教育和培养它为“成长心态”。

会员问答环节摘录

Q:性格会否决定一个人拥有的是“成长心态”还是“定型心态”?
A:先天因素只占50%,后天的环境、个人的想法与意志取向同具影响力。只要肯积极尝试及多作练习,每人都能踏出正向转变,培养“成长心态”。

Q:与子女实践“成长心态”时,有甚么地方要注意?
A:可利用图画向孩子解释学习过程能让头脑成长,多运用脑部亦能起锻炼作用。家长赞赏孩子时,因应子女所展现的努力,才有助他们体现“成长心态”,敢于面对挑战和不断进步。相反流于空泛的赞美或不论表现好坏都加以褒扬,便会令小朋友产生不信任,形成“伪成长心态”以逃避困难。

点击此处了解更多讲座内容,以及点击此处观看讲座影片。

逆境中的静观空间

临床心理学家黄咏诗于讲座里,通过一系列个案分享、生活例子、故事比喻等,说明静观的精粹是要活于此时此刻,放下对生活的某些看法和判断,专注当下感受,借此调节心理。她亦指出静观练习能纾解逆境或疫情所引发的压力和担心,从而使心境平和。欢迎各位应用以下三项有关静观的建议:

  • 以静观面对思考:想法和感受互为影响,负面思想只是情绪低落的表现。要改善逆境下惯性得出较差的结论或看法,我们便要留意与觉察自己的惯性思考,学会跟负面想法和谐相处,对事情不加以批判,并练习与想法保持理性距离,例如把想法写在白纸上,给予空间运用静观的心回应思考和感受。

  • 用静观重拾生活动力:从生活细节中找出感到滋养、有成就感及愉悦的事情和活动,多参与其中,从而平衡压力与调节身心,让动力随之而生。过程中时刻保持静观心态,按自己舒适的步伐增添滋养生活的项目,拾回动力并享受当下好心情。

  • 实践静观于生活中:每天为自己创造机会重整情绪,包括进行简单的“3分钟呼吸空间”静观练习、静观步行时留意双脚着地的感觉及用五官五感观察环境的变化、睡前感谢自己一天的努力等,把静观融入生活习惯,减低焦虑与烦躁。

会员问答环节摘录

Q: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静观练习适合孩子?
A:单靠说话方式跟子女解释静观概念,他们未必深刻。不妨与孩子一同以吃的生活练习来实践静观,例如在吃糖果的时候,教导孩子要放慢一点,并通过观察、嗅觉、触感和味道全面感受吃的过程,亲身体验静观思想主张的“活在当下”。

Q:惯性思考会受环境和生活影响吗?它又是否等同负面思想?
A:惯性思考与负面思想并不相同,只是逆境(疫情)下负面想法较多且较常出现,其实思想是可以惯性正面的。人与人之间会互相影响彼此想法,例如子女的思考模式会倾向跟随父母,时刻保持平常心和积极正向的思想,均有助自己及他人应对逆境。

点击此处了解更多讲座内容,以及点击此处观看讲座影片。

临床心理学家陈嘉咏
临床心理学家黄咏诗